「這是個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
老年人『必須』一個人生活的時代」──大前研一
以前曾聽過「在清醒中孤獨,總好過於在喧囂人群中寂寞」,這句話總讓我想起多數時刻我們總將「寂寞」與「孤獨」混為一談,甚至2018年英國政府成立「寂寞部」設立寂寞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時,中文媒體也多見使用了「孤獨部長」一詞,其實這是誤解了「孤獨」與「寂寞」的定義: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情,兩者唯一相同的就是──「有伴與否不是決定性的關鍵」,也或許今天我們採用一個更中性的字──「獨身」,談談獨身的銀髮者。
人群會形成市場,《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一書中曾提到銀髮獨身世代追求的商品和服務價值趨向:小型、輕巧、健康、安心、實惠優質,更進一步點出銀髮族絕非大眾市場,而是「多樣且微型化市場的集合體」,這背後的原因皆是來自個體間的心理差異性不會因為老化而趨於一致,因此當迎向超高齡社會之際,想要發展相關經濟模式的組織都必須清楚認知──獨身不等於寂寞!欲建立的市場究竟是超高齡社會的「寂寞經濟」或是「獨身經濟」,這是一定要先釐清的;「寂寞」是心中出現空洞期待有所慰藉與填補,「獨身」是個中性的狀態,而獨身的年長者會朝向寂寞或滿足,將長出不同的市場需求。
就以獨居現象來說,雖然隨著世界高齡化發展,獨居年長者的議題討論度與日俱增,但或許報喜不報憂總能較吸引讀者眼球,坊間常見報導關於長者獨居的負面狀態,卻鮮有正面的消息;其實近幾年國外也有不少研究指出──獨居長者的社交孤立或許沒有我們所見的嚴重,甚至有團隊發現年長獨居者的身心疾病不見得比與人同住者多:「許多獨居者表達的生活滿意度甚至更高」。其實一個人邁向老年時期,是否會因獨處的時間增加而感到寂寞,輿論往往都只是用推測性的方式,認為「老年=寂寞感增加」,也因此嚴重忽略了「個體如何經營生活的差異」,最基本的就如同年長男性和女性間就有顯著的差異。也因此要提供相關服務或商品的組織,對此要具備更高的敏銳度和分析能力。
日本知名趨勢分析家大前研一分享關於超高齡社會的觀察時也曾提到:「社會愈成熟,市場愈縮小」,當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獨有的生命歷程繼續長大變老的同時,「老」越來越難被一以概之的統包論定。市場如此,個人亦然,我們每一天都在長大變老的路上,希望的應當是「享受獨身而不寂寞」,如何達成這樣的效果更是需要學習的,透過各種學習持續保持和社會的連結,目的也正是創齡的核心──「覺察自我、關照世界」,學習一個人是為了懂得享受一個人。至於是發展「寂寞經濟」或「獨身經濟」,可得觀察清楚了各位!
文章撰寫/周妮萱